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初一 语文 杨美丽 紫藤萝瀑布

初一 语文 杨美丽 紫藤萝瀑布

2013年03月27日 09:56:33 来源:忻州市北方初级中学 访问量:903

一,教材分析和思路设计

散文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占有很大的比重,品味感受是中学生赏析散文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可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师生合作,自主求知,共同设立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初中阶段的散文教师应该如何教,我想散文教学应抓住散文的特征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简练生动的语言,学会在诵读中了解、品味、感受人物的品性的教学效果。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首让人心动的歌,它让那些身心遭受劫难的人,重新踏入了人生奔腾不息的长河。我在设计时,力求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希望能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争取把课上成一首扣人心扉的诗,让它似涓涓细流注入了每个听者的心田。

探寻这篇课文的美,我用花语定位,赋予了花灵性,整堂课也似一下注入了活力。一节课的设计思路,犹如一篇脉络清晰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线索,第一节课我用花语一词串联了整堂课:听花语──品花语──写花语──献花语,课堂沿着这一线路逐步推进,让整堂课具有了层次美。在教学中适当的进行了朗读指导。每品完一个句子,让学生用情把这段文字读出来。所谓文为心生,我们读作者的心声,也就读出了自己的体悟。我们用心灵去学习,用心灵去演绎文本,逐步领略了如此之美的紫藤萝!

二,学习目标:

1、品味精彩语言,把握紫藤萝形象。

2、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四,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引导、自学、练习。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1、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导入:在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的心情,特别是生活在身边的一草一木,往往引起人们不同心理反映。自然界的万物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人们的心理感受也是丰富多彩,变化万端的。同样的花草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心理感受,于是晋朝有酷爱菊花的陶渊明,北宋有独爱莲花的周敦颐,毛泽东有了《咏梅》等,他们不仅仅描写了这些花的美丽,而且赞美了菊花的傲霜冰洁,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腊梅花的勇敢等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女作家宗璞写的《紫藤萝瀑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是一棵怎样的紫藤,唤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勾画出描述紫藤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段落。

我先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书P19页)。查字典,教师正音。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找出文中的重要段落,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变化,那就是:看花(欣赏)——忆花(遗憾)——思花(振奋)

这么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掌握一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了解了大致内容后,精读紫藤,重点评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精读课文第2~6节,要求:

1,圈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品味语句的意蕴;

2,重点感受整段文字的意义,读出紫藤的神韵。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

4,结合练习二体会写景的精彩之处。

学生对这些问题回答得还算可以,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细品了两段,如第2节,作者将花比作瀑布,从花色、花形、花的姿态三个方面表现紫藤萝华开得旺盛、开得鲜艳。第六节,作者重点描写花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加深人们对紫藤萝瀑布的印象。

在分析完课文内容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黑暗背景中的倒卧枯藤,笛声凄恻、哀婉。让学生自读课文第8节,找出作者是描写紫藤萝形象的句子。

老师小结:第8节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描写了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与第2、6节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第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课后布置了作业,让学生了解文革史实。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联想作者写作时间,提示学生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的论调。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这时让学生说数字及了解的“文革”,我进行了一点补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紫藤饱受折磨,因为当时是一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年代。那时不允许种花,认为爱花会使人堕落;不允许有知识,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那时宗璞一家也遭受到紫藤同样的命运。如今,噩梦般的文化大革命终于过去了,紫藤迎来了生命中的有一个春天,。在新的时代,它绽放出自己所有的美丽,迸发出生命中所有的活力。如果我们把紫藤当作人,你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呢?

于是又利用多媒体播放今日盛开、旺盛的紫藤萝和昔日伶仃、稀疏、枯败的紫藤萝两组画面伴着舒缓、清丽的小提琴声,启迪人们思考。

紧接着又出示了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揣摩、分析。

1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什么?

2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什么?为什么又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花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学生的分析结束后,我又介绍了作者的家庭遭遇。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 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她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有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另外,写真记实和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渗透了主观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人生及历史的思索,作者从平凡而柔弱的紫藤萝花,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蓬勃,由花儿的由盛及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从而使人珍惜生活、珍爱生命。作者异常悲愤郁闷的心情与紫藤萝盛开的景物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和内在联系,是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的关键。把握作者睹物释怀的过程: 我不由提停住了脚步。(既是心灵被震撼的明证,又造成了悬念。)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时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正所谓释怀!)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释怀到感悟,作者重获得轻松与活力。〕

明确了这些之后,我又进行了小结,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前面的品读让我们对紫藤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作者借此表现这样的一个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接下来就用多媒体展示奔腾不息的黄河画面,配以雄浑高亢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让他们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多媒体展示,

任何不幸都难以阻挡生命的潮水,奋发进取是人类永恒的强音;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萌生,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最后请学生仿照课文,用课文中写景状物的手法,描写月季花作文,并联系自己的体验感悟,表达人生哲理。

紫藤萝瀑布像一首深沉的歌,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面: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花开花谢,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的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九、教学反思

以前次讲散文阅读时往往采用读一读、背一背、议一议,理解文章大意的思路。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不够全面,没能联系生活,脱离现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反思,认真钻研教材,对散文的特征进行了再思考,认识到教散文教法上的不足,过去往往从语言优美精炼品味入手,对课文所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够深入,没有重视学生生活教育方面的反馈。现在我运用了散文写真记实和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的特征和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进行设计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紫藤萝瀑布》主旨的理解和对人生的领悟,在学生反复诵读中,体会简练生动的语言,学会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了解、感受人物的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课教学中,也存在明显的不是,“质疑问难”部分上得不够顺畅,学生主要针对“忆花”部分的枯槐描写的作用及“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提问,这部分涉及的时代与他们距离较远,因而是文章的难点。教师在课前预习时如能印发一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从而大体知道文革的历史背景,那么课堂处理这些难点就会容易一些,不至于拖沓误时费力。所以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

 

编辑:李斌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北方初级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忻州市健康西路 0350-339929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